中午11时许,日头正烈,梅县区松口镇大黄村的百年老宅“志坚庐”里,从湖北来的欧阳师傅和搭档焦师傅坐在大堂里休憩。十来天时间,他们和工友加班加点,盖完了老宅主体正厅的瓦片。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正在这里有条不紊地推进着。
“我们村有完好的各式客家传统民居98座,各式客家民居建筑形制丰富,风格各异。”大黄村党委副书记杨治福介绍,大黄村只是梅县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项目的一个点位,针对数十个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正在全区如火如荼地推进着。
2022年4月,梅县区成功入选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目前,该区正在大力推进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项目。保护利用的成果,不仅仅是让文化得以传承,当地的村民也因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完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进一步增强。
梅县区全部传统村落均纳入到集中连片保护区内。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项目现有建设内容涵盖梅县区24个传统村落,对24个传统村落建立保护范围标志牌,在标志牌贴上博物馆系统二维码,实现地址定位导航,增加各传统村落之间的整体联系性。
同时集中优势资源打造松口镇大黄村、水车镇茶山村、南口镇侨乡村等一批示范样板,辐射带动周边传统村落共同发展。目前,梅县区已形成侨乡文化展示片区(南口镇)、红色文化旅游示范片区(雁洋镇、松口镇、白渡镇、桃尧镇、松源镇)及客家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区(水车镇、梅南镇)3个集中连片区的差异化集中连片特色发展模式片区,实现整体保护和资源利用。
在雁洋镇桥溪村继善楼,梅县区布置的非遗展厅内,播放着该区非遗项目申报视频。视频内容涵盖梅县区4项省级非遗项目,市级非遗项目客家泥塑及区级非遗钉砻。游客们在这里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加深对当地非遗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桥溪村对游客的吸引力得以提升,当地非遗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在梅州市高铁西站新建的梅县区传统村落文化遗产展厅,集中展示了梅县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村落中的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特色传统民居等,让来梅旅客可以更快速地了解梅县区的中国传统村落中的非遗项目和文物保护单位。梅县区传统村落的知名度,在这里得到集中而有效地提升。
为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宣传力度,去年,梅县区住建局大力推进梅县区传统村落数字化影像库建设和保护范围线标志牌建设工作,以微信小程序的方式搭建“梅县区传统村落数字化博物馆”平台收藏和保存传统村落各类历史遗存和文化特色,将传统村落的保护内容通过视频、图片、文字以及720°全景影像等形式上传至数字化博物馆平台保存。同时将数字化成果上传中国数字化博物馆平台,进一步扩大宣传效果和影响范围。
为进一步记录、宣传、保护传统村落的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和地域特色,提升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成效,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宣传力度,梅县区住建局主导编制《梅县区中国传统村落画册》,通过收集整理梅县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工作以及辖区内24个传统村落蕴藏的大量历史建筑、传统民俗、名人古迹、非遗和其他重要历史文化信息内涵,制作成册。并印刷1万册,广泛用于传统村落的日常保护宣传和学术沟通交流。
此外,梅县区还编撰印刷《梅县非遗》专刊、编制客家山歌教材、梅县提线木偶戏教材,通过书籍宣传梅县区非遗文化项目,增加了公众对梅县区非遗文化的了解,为非遗文化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使梅县区传统村落非遗文化得到更广泛地传播和共享。
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极大地提升了当地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有效促进当地乡村振兴。传统村落内部宅前屋后卫生环境显著改善,通过新建公厕、建设碧道、提升停车场等公共基础设施,道路、照明、通信、健身、休闲等公共配套设施得以完善。
环境“硬件”提升的同时,传统村落当地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得到极大满足。2023年12月至2024年1月,梅县区举办“寻找最美传统村落·最美客家传统建筑”摄影大赛活动,用镜头定格最美建筑,用影像传承客家文化,宣扬和展示客家传统建筑之美,挖掘和记录客家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展示梅县区宜居宜业宜游和美丽乡村形象。市民、村民们的热情迸发,积极参与到活动当中,用一张张美不胜收的照片,展示家乡传统村落的迷人魅力。
今年5月至6月,梅县区举办14场梅县中国传统村落“百千万工程”系列非遗巡回展演(展演包括松口客家山歌、梅县提线木偶戏、竹板歌等各类非遗项目),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受到了广大村民的喜爱和好评,同时为民间传承人提供了展示才艺的平台,激发了传承非遗的积极性。
今年6月,在传统村落罗田上村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大型展示展演活动,演出了客家山歌、竹板歌、提线木偶戏、山歌小戏等节目,展演受到当地群众的喜爱,获得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