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县区文明网

梅县区大力推进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 | “唤醒”古民居 留住古韵乡愁

发布时间: 2024-08-14 来源: 浏览量:865次

以入选中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为契机,当前,梅县区正以全省“百千万工程”典型区建设为抓手,以“典”带面统筹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开发和利用,探索传统村落与文化、生态、产业等综合资源联动可持续发展模式,全力打造客家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样板。

记者林雪媚:“群山之下,古村新韵。茶山村是梅县区水车镇灯塔村的一个自然村,一座见证客家人大迁徙的古村,仍完整保存着34座建于明代中后期至民国初年的传统民居,承载着大量历史文化,被誉为‘客家民居博物馆’,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眼前这座宫廷式建筑就是距今有500多年历史的黄氏祖祠绍德堂,它的建筑造型形似蝙蝠,墙壁是百年不腐的“孔子壁”,为歇山式单堂三横屋格局,整座建筑别具一格。当地村民黄伯告诉记者,他一出生就在茶山村,在绍德堂里居住,对这里有着特殊的情感。

村民黄伯:“我今年71岁,在祖屋住了30年左右。祖屋是回字形的,四面有房门,四周可以通行,按照祖上遗传的祖训,每年的大年三十要统一拜祭祖宗。”

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前辈先贤的艰辛创业,让绍德堂及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创毅公祠、司马第等古民居在茶山村依旧熠熠生辉,修旧如旧的石板古道将带状分布的古民居串点成线,有堂横屋、杠屋,也有两形制融合的倾向,依次坐落,呈带状沿山脚布局,体现了对山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水车镇灯塔村党支部书记杨苑雄:“以伯荣楼、德崇楼等为代表的较早期建筑,其形制、构造、装饰较为简朴,屋顶及山墙部分为悬山形制,直到晚清、民国时期修建的堂横屋如云汉楼、儒林第等,开始成为硬山形制,建筑用材及营建工艺更为考究,装饰内容丰富了许多。”

2022年3月,茶山村获得传统村落保护补助资金支持,得以开展一批传统建筑修复、保护工程,全面启动了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项目建设。截至目前,该项目已基本完工。

水车镇灯塔村党支部书记杨苑雄:“坚持塑性铸魂,让乡愁有‘乡’可寻。我们遵照传统建构技艺‘修旧如旧’的原则,实施修缮绍德堂、云汉女子学校、大夫第等8座文保单位建筑,利用绍德堂、云汉女子学校进行布展,展示、传承好茶山古村落耕读文化。”

记者林雪媚:“自示范工作开展以来,这座古色古香的山村不断焕发新机。当地政府积极探索传统民居良性保护和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极大提升了茶山村的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让古村村民共享发展成果。”

连片的荷塘和农田,古井、古树、古桥及多样绿植散落其间,虫鸣犬吠与流水声不绝于耳,古朴的气息随处散发,经过内、外部环境活化绿化美化,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让游客更容易读懂这里厚重的文化书卷。

游客:“来到茶山村,这里文化底蕴是很深厚的,风景也很优美,很多这种古建筑群,客家文化很浓郁,有古井、荷花池,这些配套都搭配得非常不错。”

近年来,茶山村坚持党建引领,统筹资源禀赋,盘活利用闲置资产,推动“传统村落+产业”“传统村落+文旅”等深度融合,打造丝苗米、莲子等特色农业产业品牌,不断壮大传统村落经济,探索古村落开发利用新路径。

水车镇应急管理办主任李英杰:“我们集约了20多亩土地,(成立)‘强村’公司进行产业经营,种植了接近十亩莲子、五六亩油茶,二十一块共享菜园,都是公司聘请当地村民管理打理,增加他们的收入。”

茶山之变,映射出梅县区推进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工作的决心和力度,按照“保护为先、利用为基、传承为本”的原则,统筹抓好规划设计、资金分配、组织实施等工作,梅县区24个传统村落均纳入到集中连片保护区内。

梅县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周建威:“通过投入项目资金等,推动24个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重点主要是推动整个项目的公共设施、基础设施,以及历史环境的修缮来提升整个传统村落环境的品质,在我们梅州西站建立相应的传统村落展馆以及非遗文化下乡,传统村落画册的印制,制定智慧梅县传统村落小程序平台。下一步,争取相关更多资金,引入更多的社会资本,提高村里的经济收入,把整个村盘活起来。”

目前,梅县区已形成侨乡文化展示片区(南口镇)、红色文化旅游示范片区(雁洋镇、松口镇、白渡镇、桃尧镇、松源镇)及客家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区(水车镇、梅南镇)3个集中连片区的差异化集中连片特色发展模式片区,实现整体保护和资源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