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志书编撰工作、建设村史馆、开展方志文化进乡村活动……”近年来,梅县区方志办立足工作职能,聚焦志鉴编纂、地方文化传播和地情资源挖掘等方面讲好梅县乡村故事,展现梅县乡村魅力,以文化赋能“百千万工程”,为梅县区建设全省“百千万工程”典型区添砖加瓦。
留住乡愁记忆 助推乡村文化振兴
走进梅县区雁洋镇阴那村村史馆,可以看到该馆以“阴那灵光,和美乡村”为主题,分为基本概况篇、富美乡村篇、守正创新篇、特色文化篇、村民自治篇、村事简录篇6个版块,通过文字、图片、实物、史料等叙说着阴那村底蕴深厚的历史人文、活力强劲的乡村振兴、充满机遇的社会经济发展等,可谓观一馆而知村史。
阴那村村史馆的建成开放,为村民留住乡愁记忆、传承乡村文化、丰富文化生活提供了重要载体。“村史馆不仅是对外展示的窗口,还是助力乡村振兴的‘加油站’,可以凝聚民心,让村民对村庄更有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热情,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把阴那村建设得越来越好。”阴那村党支部书记温国庆告诉记者。
村史馆是一个乡村的历史记忆,见证了乡村的时代变迁。为了留住这些乡愁记忆,梅县区方志办近年来在雁洋镇阴那村、水车镇灯塔村、扶大高管会所里村等村建设村史馆,把乡土特色文化融入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文活力,为“百千万工程”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目前,梅县区已建成革命史馆、镇村史馆、部门史馆、名人史馆等各类史馆40多个。
如今,梅县区还掀起了编纂志书的热潮。“地方志是‘一方全史’和‘一地百科全书’,要传承保护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就要编史修志。”梅县区方志办主任邹其森说,2022年下半年梅县区全面启动镇志、部门志编纂工作,目前已有30多个单位正在进行志书编撰工作,其中《梅州市梅县区宣传志》《松源镇宝坑村志》《梅州市梅县区人大志》已出版,《梅州市梅县区财政志》已完成初稿,《雁洋镇志》《畲江镇志》《松口镇大黄村志》等12部镇志、村志计划于明年出版。同时,梅县区方志办还编修了共计约285万字的《全粤村情》梅州市梅县区卷(一)和卷(二),内容涵盖梅县区793个自然村的村情村史,目前卷(一)已出版,卷(二)已完成出版前审稿工作,即将印刷出版。
宣传方志文化 凝聚时代奋进力量
近年来,梅县区方志办常态化开展方志文化进企业、进乡村活动,给广大群众送去“书香”,增添乡村发展“新动力”,为“百千万工程”提供文化支撑。“地方志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为我们乡村振兴设计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希望梅县区方志办能多进企业,为我们设计类企业赋能。”梅州市博厦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钟文成说。
为了让“深藏闺中”的海量地方志典籍走进千家万户,梅县区方志办发挥地方志存史资料优势,深入推进方志文化教化育人、以文化人,开展方志文化进乡村、进校园、进企业等活动,充分利用镇级图书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学校图书馆、农家书屋等平台建设方志书驿80多个,让方志“飞入寻常百姓家”,更加广泛、更高质量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以方志文化激活乡村文化,为乡村振兴赋能添劲。
与此同时,梅县区方志办紧跟新时代发展潮流,顺应时代变化,突破传统单一的记载历史方式,积极调动和发挥方志干部队伍的集体智慧和力量,致力于打造全方位、多角度的方志文化矩阵,制作《客韵梅县》《梅县记忆》系列主题短视频,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梅县乡村产业、历史文化、传统美食、客家建筑、特色旅游等,取文字方志之精华、扬影像方志之优势,深入挖掘和解读梅县地方志文化优秀成果。
“地方志是赓续历史文脉、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邹其森表示,接下来,梅县区方志办将不断履行“存史、资政、育人”职能,深入挖掘地方志资源,全力打造精品志书,同时继续在镇村、学校、企业等地建设方志书驿,让更多群众了解地方志、熟知地方志、用好地方志,真正让地方志文化成果活起来、热起来、强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