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县区文明网

梅县区:以法之名,守护侨胞的“乡愁”

发布时间: 2024-11-07 来源: 浏览量:986次

        一座故居,一部历史。在客家人汇聚的梅县区,坐落着大量传统客家民居,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涉侨建筑。这一“有形文化”,是维系广大客侨乡愁的载体。围绕当前侨胞权益保护特点和趋势,梅县区近年来持续完善护侨、暖侨工作,积极搭建侨胞与家乡沟通交流的桥梁,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合法权益。

        梅县区有“华侨之乡”的美誉,旅居海外的华侨始于宋末,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据侨务部门统计,梅县区旅居海外的侨胞、港澳同胞人数达100多万人,遍布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有归侨侨眷40多万人。改革开放以来,祖籍梅县的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累计捐资10多亿元支持家乡建设,涉及教育、体育、医疗卫生及扶贫济困等方方面面,为梅县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位于梅县区东北部的松口镇,是近代以来粤、闽、赣等地客家人下南洋的第一站,也是中国客家人移民海外开拓“印度洋之路第一站”,被誉为“南洋海丝路 客侨第一镇”。据侨务部门统计,海外松口籍华侨华人有8万多,超过了松口当地的户籍人口。2012年,松口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中国移民纪念地”;2015年,松口镇获评“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2017年,松口镇获评“广东十大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地理坐标”称号。

        2022年,梅县区检察院立足公益诉讼职能,开展涉侨文物保护公益诉讼专项监督,对辖区15处省市区华侨文物保护建筑进行实地调查,发现部分涉侨建筑疏于管理,造成建筑年久失修失检。

        据梅县区侨联不完全统计,该区侨港澳台名人名居近200处。这些故居不仅是传统客家民居建筑,也寄托着众多侨胞的家乡情感,但由于各种原因,部分民居存在倒塌、原貌不全等风险,亟需发挥司法力量,凝聚多方共识,合力做好涉侨客家民居保护工作。

        发现问题后,梅县区检察院立即启动行政公益诉讼程序,灵活运用诉前磋商、检察建议等方式督促相关行政机关对9处涉侨文物进行修缮、整理、划定保护界限等,同时建立日常巡查监管机制,落实常态化保护,营造良好的侨属故居环境。

        松口镇移民纪念广场内,两台货运吊机承载着客侨对家乡的情感,见证了客家人下南洋的场景。梅县区检察院与行政主管部门合力,及时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并设置安全警示标识,有效消除了参观人员的安全隐患,保护了华侨乡愁记忆,维系了客乡情感。

        故居、故港之外,另一种“有形文化”——侨批,也成为梅县区搭建侨胞与家乡沟通桥梁的重要载体。

        侨批,也称“银信”,是指海外华侨通过海内外民间渠道以及邮政寄给家乡眷属的书信和汇款凭证的合称。近年来,梅县区不断完善涉侨司法问需机制,梅县区检察院等部门走访侨眷及隆腾侨批收藏博物馆,仔细了解侨胞“急难愁盼”的实际司法需求,活化侨批资源,认真倾听侨眷想法与期盼,加强感情沟通,切实以实际的司法行动增强侨界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共享法治建设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