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县区文明网

梅州市梅县区打造现代设施农业新标杆|奋进百千万 发展到广东

发布时间: 2024-11-22 来源: 浏览量:913次

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粉色异木棉迎冬绽放,白色厂房拔地而起。少有人想到,就在去年,这里还是嶙峋荒山,并不具备发展种植业的条件。

点石成金、变废为宝,梅县区将目光聚焦智慧农业。今年6月,由珠海华发集团投资4.6亿元建设的梅州市华发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基地投产运营。作为我国首个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智慧工厂”,该基地通过全环境要素智能控制,突破气候、场地等局限,种植樱桃番茄等蔬果以及水稻等主粮;相较大地种植模式,产量提高10至20倍不等。

农作物种植不再“望天收”,农业产业澎湃“新”动能。梅县区委书记温助民表示,将以此为起点,复制拓展更多应用场景,全方位提升智慧农业应用水平,打造“百千万工程”现代农业发展样板。

 在山地和非耕地上,种地!

农业能够不再靠天吃饭?山地和非耕地上还能种地?位于梅县区对坑村山坡上的华发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基地,给出“种地不用挑地方”的方案。

去年底,从珠海至梅州的华发,一周敲定选址、两周签约进场、三周全面开工,半年完成建设并投产。“非农山地,落差高,且从未开发利用,没想到这么快就啃下‘硬骨头’,拓宽农业生产可能性的边界。”华发农业梅州项目运营负责人王培君来自山东,速度快、温度暖、力度强,让他扎根梅州的信心越来越强。

“种植一次、全年采收!在高温、高湿、寡照等恶劣环境下,仍然可以全年不间断生产。”珠海华发现代农业科技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认为,现代设施农业不仅提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而且能够规避重金属及水污染,保障食品安全;梅州项目的落地也意味着华发蹚出在非农山地上种植高附加值经济作物的新路。

与早期建设的珠海基地相比,梅州项目软硬件国产化率超95%,是我国首个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设施农业基地。

“建设、运营成本大幅降低。”华发现代农业相关负责人解释,经过多年来对环境气候、温室建设、设施装备、运营管理等全方位的数据积累和技术突破,华发现代农业国产化全控工业温室的软硬件体系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可根据各地不同条件,因地制宜提供现代设施农业“一站式”解决方案。

以华发自主研发的补光灯线性调光技术为例,过去温室补光只有固定几个挡位,光照补偿不够准确、丰富、节能;而“无级变速”补光灯能够结合内外环境各种因素,持续提升光合作用中吸收、传递、合成等关键环节效能,从而使作物实现高产、优产。华发农业梅州项目水肥环控工程师冯德丰赞叹道,“精准灵敏,非常好用。”

 “云端大脑”种出一日三餐 

10余米高的藤蔓错落有致排列,樱桃番茄根据生长规律,每串番茄从上至下,逐渐由青转红;由于住的是“标间”,每串番茄挂果数量、大小都很均衡。

全控工业温室内,分布着600多个传感器,实时收集作物生长、内外部环境等数据,随时监测温光水气肥等作物生长全要素;通过华发首创的农业“云端大脑”G-Lab系统平台,实现智能补光、加热降温、二氧化碳浓度、水肥补给等精准智能调控,保证作物始终处于最佳生长环境。

基地目前主要种植串收樱桃番茄,预计今年总产量2400吨,年产值超7000万元,相较传统种植模式产值提高约15倍。此外,在产业基地主粮现代化种植区,水稻还住上三层楼房。

“我们本季种植的是五常大米,一年可割五至六茬。”王培君提到,通过模拟特定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梅州项目把肥沃黑土地的营养条件“搬上楼”,探索全智控工业温室内立体化、集约化主粮种植,产量约为大地种植的15倍。未来,水稻种植还会“更上一层楼”,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目前,基地提供约150个就业岗位,很多本地居民来此就业,生产区盘头工人黄小可即是其中之一。盘头绕蔓、打叶、疏花疏果……入职不到半年,他已基本掌握各工种技能。“本是农业外行人,没想到现在别人都说我是合格的现代农业产业工人。”黄小可笑言。

据估计,基地每年带动群众“家门口”就业增收累计超800万元。谈及联农带农,华发现代农业相关负责人认为,输出方案、技术前,需研究透彻本地作物种植特性,进而高低搭配、降维应用到周边传统温室的运营项目;通过多层次、标准化管理运营,带动当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加大研发,降低能耗,力求品质最优、效能最高。”华发现代农业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全力以赴把梅州项目打造成广东新一代现代设施农业的示范标杆和“百千万工程”的全省样板,助推梅州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