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下午,在梅州市梅县区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召开的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宣布了梅县区2025年民生实事项目票决结果。梅县区人大代表通过投票表决,从11项民生实事候选项目中差额票决出2025年梅县区十件民生实事项目。
2025年梅县十件民生实事项目涵盖交通提升、便民惠民服务、健康保障、就业保障、居家养老服务保障等方面,关乎群众切身利益。这十件民生实事项目分别是:
一、提供老年人健康管理、医养结合服务和提升养老机构服务水平。
推动医养结合发展,持续增加医养结合服务供给,65岁及以上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率超过40%。城乡社区规范健康管理服务率提高到65%。开展养老服务人员培训超500人次,全区养老机构院长和养老护理员进行培训上岗。全区公办养老机构评定为一级、二级以上服务等级的县级公办养老机构建有率达到80%。
二、提高低保、特困人员、孤儿基本生活补贴、残疾人两项补贴保障水平和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特殊困难老年人关爱服务。
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及时高效处置预警信息,实施精准化救助。逐步缩小城乡社会救助差距,农村低保标准占城镇低保标准的比例达到77%以上,城乡低保补差水平不低于当地上年度城乡低保补差水平。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不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1.6倍。加强对特殊困难老年人的探访关爱服务,实现建档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全覆盖,逐步为全区特殊困难老年人安装消防烟感器,确保消防安全。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分别从每人每月202元、270元提高到209元、280元。集中供养孤儿基本生活保障省定最低标准从每人每月2295元提高到2375元,散居孤儿(含艾滋病病毒感染儿童)从每人每月1484元提高到1536元,集中供养、散居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分别按照集中供养、散居孤儿的保障标准执行。
三、保障重点群体稳定就业。
计划新建1个就业驿站;募集就业见习岗。落实外卖骑手、即时配送骑手、网约车司机、同城货运司机等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工作。
四、帮扶提升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县域高中教育教学水平和提高特殊教育生均经费保障标准。
将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最低标准从每生每年6000元提高至7000元,学前教育、普通高中阶段生均拨款政策向特殊教育倾斜,惠及残疾学生超465名。
五、提供孕产妇产前筛查、新生儿疾病筛查服务和多渠道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
为超2354名孕妇免费提供地中海贫血、唐氏综合征、严重致死致残结构畸形的产前筛查,为超2943名新生儿免费提供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蚕豆病、苯丙酮尿症、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和新生儿听力障碍筛查。完善公办托育设施建设,持续扩大普惠托育服务供给。鼓励社会机构、用人单位等参与3岁以下幼儿托育服务建设,2025年每千人口拥有托位数不少于4.2个。
六、选聘医疗专家帮扶提升县域医疗服务水平和完善居民医保激励机制。
聘请2名副高级以上职称的退休医生到广梅开发区医院(畲江镇中心卫生院)担任首席专家,建设特色专科,开展新业务、新技术,“传帮带”打造1个专科团队,充实基层卫生人才队伍,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贯彻落实居民医保激励机制,鼓励居民连续参保,对连续参加居民医保满4年的参保人员,之后每连续参保1年,提高大病保险最高支付限额3800元。鼓励居民加强健康管理,对当年未发生居民医保基金报销的居民医保参保人员,次年提高大病保险最高支付限额3800元。两项奖励额度可累加。连续参保激励和零报销激励提高总额不超过所在统筹地区大病保险原封顶线的20%。
七、加大食品、药品安全抽检力度。
食品抽检量超每千人6.5批次,食用农产品快检不少于3.2万批次。
八、提供更加普惠专业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
完善12355线下阵地、队伍建设,聘请专业的心理服务团队或机构,运营阵地,承接工单;实施12355进校园活动,开展心理团辅、讲座等,覆盖我区所有的中小学校。开设梅县区家庭教育成长课堂,向广大家长提供科学、系统的家庭教育指导,帮助学生健康成长。面向全区中小学生开展6个主题的未成年人保护故事征集和课堂剧展演活动。通过梅县区舒心驿站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团辅及心理咨询项目,维护青少年心理健康。加强心理辅导室建设。
九、推进城镇生活污水治理。
完成梅县区城区污水管网普查工作,并完成城区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新建处理能力2.5万立方米/日。
十、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
升级改造农村公路,提升中心镇、典型镇以及产业旅游资源等节点的通达水平。2025年计划改造县道四级公路提升三级公路、通行政村公路单改双工程68.3公里,改造农村公路危旧桥梁1座。